清明時節(jié)濕氣重,,健脾祛濕,,請做好這些事~
清明雨水豐沛,,天氣反復多變,,空氣濕度大,,這個時候身體容易加重濕氣。中醫(yī)認為,,“濕”為自然界風,、寒、暑,、濕,、燥、火“六淫邪氣”之一,,濕性重濁,,其性粘滯,濕為陰邪,,易傷陽氣,,其病纏綿難愈。
專家提醒,,此時要注意保護好脾的運化功能,,脾運化水濕差了,水液代謝也會差,,接著就是內(nèi)濕加重,。那么如何祛濕健脾呢?廣州市胸科醫(yī)院中醫(yī)科專家為您科普一下,。
濕氣重的人,,為什么要健脾?
身體濕氣加重,,很多人喜歡買各種祛濕茶,,也不知道有沒有用,。但是很多人祛濕不久之后,,舌苔又變得厚膩,身體的濕氣又回來了,,這是怎么回事呢,?
“脾腎氣虛是根源?!笔行乜漆t(yī)院中醫(yī)科主任潘靜潔說,。對人體而言,脾是運化水濕的,,脾受到傷害,,水濕不能完全運化,就在身體內(nèi)堆積,,形成濕氣,。
正所謂“治病求本。”濕氣只是表象,,而身體正氣不足,,脾腎氣虛才是根源。脾主運化,,腎主水液,。正常人如果脾氣和腎氣足的話,就會自動把進入體內(nèi)的水液轉化,,該排的排出去(汗,、尿),該留的留下來(津液),。脾氣一虛,,這些水濕很容易潴留在體內(nèi)。
簡單點說就是脾不好,,不能化水濕,,濕氣會加重。如果濕氣重,,會加重脾胃虛弱,,所以去濕氣的同時要健脾。而人體的脾腎氣虛,,陽氣不足,,水液進入體內(nèi),不被吸收利用,,就化成濕氣,,阻礙氣血的運行。這個時候需要健脾,,可以內(nèi)服兼外治來祛濕,。
脾腎兩虛,可用這味藥:芡實
在春雨多,、濕氣重的季節(jié),,人們常會出現(xiàn)精神不振、失眠多夢,,內(nèi)濕外濕都重,,人體就會很不舒服。而“濕氣通于脾”,,食用健脾祛濕的藥物,,可祛除體內(nèi)濕氣改善人的春困現(xiàn)象。
芡實素有“水中人參”之稱,,新鮮的芡實生長在池沼湖泊中,,和蓮藕,、茭白、荸薺等8種植物并稱為“水八仙”,。芡實味甘澀,、性平,中醫(yī)認為,,芡實補中益氣,,健脾止瀉,固腎益精,,除濕,。
在補腎方面,芡實主要適用于小便頻數(shù),、腰膝酸軟,、遺精早泄、小兒遺尿,、老人夜尿多等情況,,可幫助腎氣固攝。在健脾胃方面,,芡實既可以加強脾胃的消化能力,,提高脾胃功能,也能緩解脾虛,,調(diào)理因此造成的小便不利,、大便溏泄等癥。
專家表示,,芡實還具備山藥所沒有的祛濕之效,,而且它在使用時不需要像薏米那樣辨清寒熱體質(zhì),更為方便,,春季因滋補不當,、過食油膩導致體內(nèi)生濕時,吃它正合適,。
那我們能怎么用呢,?可以熬煮芡實薏米粥、芡實茯苓山藥粥,、芡實扁豆粥這些食療,。但是以下5種情形人群不宜食用:
1、本身火盛,,上火厲害,手心發(fā)熱的人,;
2,、食滯不化者慎服,,大小便不利者;
3,、芡實有較強的收澀作用,,故便秘、尿赤及產(chǎn)后婦女不宜使用,;
4,、芡實雖有營養(yǎng),但嬰兒不宜食用,;
5,、大小便不利者禁服;
6,、食滯不化者慎服,。
“洗腳、艾灸,,也能達到祛濕效果”
1.泡腳祛濕:中醫(yī)有“中藥洗腳,,濕邪可祛”的說法。如果你的身體一直是濕冷的狀態(tài),,不妨每天晚上睡覺前泡腳,,讓溫水浸泡過雙腳的三陰交的地方,泡到微微出汗即可,。濕隨汗出,,達到祛濕效果。
2.艾灸祛濕:可以選足三里,、中脘穴,、關元穴、氣海穴,、肺俞穴,、膏肓穴等幾個祛濕要穴,這幾個穴位功效也有所不同,。
3.通風透氣:出現(xiàn)“回南天”等潮濕天氣,,少量多次開窗,必要時可以用空調(diào)抽濕,,保持室內(nèi)環(huán)境干燥適宜,。生活小細節(jié)也要注意,比如洗完頭后,,建議馬上吹干,,尤其不要濕發(fā)入睡。
最后給大家?guī)c小建議:
1.避外濕:外濕多由氣候潮濕或涉水淋雨,、居住潮濕等外在濕邪侵襲人體引起,,即外感濕邪,。因此要減少暴露在潮濕環(huán)境中,潮濕下雨天減少外出活動,,可以借助抽濕機,、干燥劑、空調(diào)除濕
2.除內(nèi)濕:指濕從體內(nèi)生發(fā),,多由脾失健運,、肺失宣降、腎失溫煦,,導致水濕停聚引起,,即所謂“脾虛生濕,水濕內(nèi)?!?。想要排濕,打開毛孔,,濕隨汗排是一個很好的途徑,,適當去運動,周身微微有汗出為佳,,注意出汗后不要喝冰凍飲料或是吹空調(diào),。
3.健脾胃:注意對脾胃的保養(yǎng),脾胃虛的人少喝冷飲,、少吃涼菜,,注意肚臍不要受涼。要食用味甘性平稍溫的食物或藥食兩用之品來健脾祛濕,,多用瘦肉,、黨參、山藥,、黃芪,、大棗煲湯,可健脾胃,,補虛損,。飲藿香荷葉茶和陳皮白術茶,也能起到“祛濕健脾”的效果,。
中醫(yī)科:黃婷婷 潘靜潔